DG视讯楼市正在从阵痛走向重生

编辑:小编 日期:2025-08-14 20:58 / 人气:

  进入7月份,热点城市新房交易同比出现20%左右的跌幅,二手住房也由涨转跌,这超越了淡季的因素。

  上面几个热点城市,早已进入存量主导的时代。二手房交易的主体是哪些呢?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动辄500万以上的房子,而是低总价、低单价的房源。200总价以下的二手房占比,平均值在57.5%,比2023年底增长9个百分点。排名前几的小区,二手房单价基本都在一万多元。

  主力交易的房价中枢,京沪自然要更高一些。相比2024年6月,今年6月份,300万总价以下的二手住房交易的占比,北京从35%增加到了46%,上海从43%增加到45%,深圳从37%增长到44%。二手住房套均总价也在降低,上海从210万降到196万,平均每套缩水14万。

  近期,笔者回到西北老家,三线城市的某行政区域,二手房成交更多的,则是总价10-20万的房源。

  整体下行的同时,需求端对高房价的支撑能力还在减弱。我们看到高端项目热销,仅仅是个案,媒体更愿意报道而已。就比如现在小米SU7热销,购车要等大半年,但新能源汽车主力销售的价位,主要是15万以下的车型,上半年10万以下的车销售占比32%,比去年增长了53%。

  对于“招不能停”的市场来说,近期最大的变化,就是银行端不愿意降息了,这个影响挺大的。今年二季度,银行净息差降至历史最低的1.40%。某银行的高管告诉我,若再降息,息差无法覆盖经营成本、坏账计损等在内的综合成本。因此,首套房贷款利率,都在3%以上,再没降过。

  中指法拍数据库监测,2025年上半年,法拍住宅成交5.1万套,同比下降2.3%,成交均价下跌7.8%。其中,一拍成交占比32.8%,但一拍成交价格下跌了8.3个百分点。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典型城市新增挂拍法拍房3.2万套,环比上升27%。成交方面,6月份典型城市法拍房成交3215套,环比下降31%,同比减少43%,月度成交只有新增挂牌的1/10。

  工抵也有类似的情况。销售下滑,迟迟开不了单,承受不了,各方面支出大,开发商就会祭出工抵,有的是“真工抵”,但很多是变相降价的“假工抵”。一些项目,推出10套工抵房,都能迅速成交。但工抵卖完之后,市场又回到原来的样子,来的客户都在问,还有工抵房吗?

  土地市场也有类似的问题。现在,哪些地块能卖出去呢?非常核心的地块,给出非常优厚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的条件,开发商能算出短期内确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定性的毛利率。其他地块出让,有一些难度。而且,土地市场的这种风潮,已出现了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内卷,即下一宗地的综合条件,可能比上一宗好。

  这反映了市场预期的问题,表面看是楼市本身供求关系的问题,实质则是内生动力的问题,再深究则是宏观基本面的问题,并非单纯的政策纾困就能够解决,更多还要从基本面找原因。

  就比如,上半年业主售卖二手房的热情降不下来,各地挂牌量都在继续攀升、不断刷新高峰。微观主体的一致行动,这是调控政策再怎么发力,也解决不了的,背后一定是基本面的原因。

  因此,对行业的治理,开始跳出行业本身,转向修复基本面。比如,生育补贴、学前教育免费、存量更新、城乡融合、社保基础等,政策关注重心从物(投资)转向人,即“投资于人”。

  这是慢变量,对短期市场的影响没那么大,习惯了在市场上行期生存的人,就在怪怨政策不作为。但事实上,真的是仁尽意至了,政策应出尽出,剩下的是靠市场内生动力,以及主动作为、修复基本面。这有一个过程,好在从0迈向1。这些工作早应该做了,但我们一贯认为,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问题是,过去更关注发展了,问题一直在积累,到现在不得不系统解决。

  所以,还得承受阵痛,不仅有来自行业自身调整的阵痛,比如挤泡沫、供求失衡,也有来自基本面的影响。但告别急跌以后,泡沫挤掉了大半,婚房、换房、城镇化等,探底还是有希望的。

  近期,风险释放开始向下游传导,家居卖场责任人的几个事件,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很疑惑,就是一个卖家具家电、搞家装的实体企业,怎么会让债务和杠杆加到让自己走上绝路呢?

  一是,短期资金链极度紧张,货币资金无法覆盖到期债务,近年来现金流始终处于净流出态势;

  二是,2023年市场开始下行,仍在快速扩张,要么收并购、要么跑马圈地,开直营或加盟店,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

  四是,卖场变得冷清,转型线验或消费场所(比如“家居生活MALL”)的转型艰难。

  本质上,家居卖场是房地产旧模式的下游延伸,不管是依附于开发商大宗采购的精装修供应商,还是买房后的家居消费,在楼市上行期,房地产规模扩张、高周转,带动家居卖场走同样的路子。即自身资产比较重,通过规模扩张分享行业上行期的利润(租金),类似持有型地产企业。

  家居卖场作为线下店,除了承担着体验、背书的角色,更多的还是传统渠道零售卖场的地位。地产上行期是“重销售、不重服务”的时期,延伸至家居卖场,也如此。房屋销售后,购房人到家居品牌店集中的卖场定制家具、软装,甚至基础装修等,能一站式搞定,这是主流。

  那几年,资产溢价驱动的消费升级下,暴利开始向下游家居行业蔓延,做家具的、家电的、软装的、室内设计的,都开始走高端路线,比如请明星代言,引入大牌家居商,塑造起高端家居卖场的品牌形象等等,这也驱动了家居卖场依靠多开店的跑马圈地模式,捕获更高的盈利。

  楼市起落传导至家居卖场有滞后性。当房地产增量市场带动的开发商集采、购房者装修这两个大金主不给力了,家居卖场前期大规模的店面扩张,导致的资金链压力随之而来。而租金收入为主、不动产融资为辅(部分靠股权融资)的资金回流格局,很难缓解前期扩张太猛导致的资金链压力。

  但是,不同于楼市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给行业带来的负面,家居行业的机会仍在、韧性更强。甚至,楼市进入存量时代,某种程度上是家居的时代来了。同时,好房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把房子好好装修一下。据测算,目前国内城镇存量住宅约5亿套。

  按10年左右翻新周期,存量住宅年均翻新需求为5000万套左右,整体家装的费用均价在15万元/套以上,因此家装翻新规模约为7.5万亿元/年,加上公寓类理论上室内装修市场规模约为10万亿元/年。

  相比理论上的消费规模,目前室内装修市场规模每年仅2万多亿,可见市场之潜力。而且,家居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围绕房屋整装或局部装修、家居家电的置换和维修保养,是仅次于商品房销售的“高客单价”市场。2022年,楼市告别高周转后,家居卖场还在扩张,根源就在此。

  为实现流量转化,大型家居卖场都在打造综合性泛家居、大家居综合商场。比如,居然之家的“家居生活MALL”,融合餐饮、儿童娱乐、健身、影院等多业态,不再是单纯的家居卖场,更像一个商业综合体;比如红星美凯龙2.0电器馆,将家电卖场变成“大型沉浸式体验场”,卖场增设用户服务中心,推出家电维修、回收、清洗等一站式服务,搭建BC端的高频社交联系。

  问题是,对于这样的高客单价、需求品类广、市场潜力诱人、需求刚性的大蛋糕,传统电商也盯上了。比如,天猫、京东、抖音、小红书等等,都在做终端客户和家居供应商的供需对接,向线下市场渗透。而且,后者有强大的社交功能,能实现“用户认知-种草-购买-分享”的消费转化。

  这是传统家居卖场不具备的优势。而且,家居行业正从渠道时代转向服务时代,即家居购置以后的安装、配送、维修,家装(整装、局部装修等)下单后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的沟通、设计、施工和交付等。

  家居卖场交付是标准化的、一次性的、独立的技术环节,而交付以后的消费,不管是整装,局部装修,还是室内设计,亦或家具家电的安装和后期维修、保养等,都是个性化、以服务的体验为主,比如接单后的响应速度、业主诉求的满足、上门服务过程中的沟通、收费明细等等。

  市场服务严重依赖对人的管理,运营非标准化。包括师傅资源与用工需求的智能高效匹配、劳动力管理、薪税结算等等。艾瑞估算,2023年大家居后市场服务用工规模达到911万人。这一领域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养活了无数作坊式的装修队,也诞生了很多平台类的公司以多轮天使融资。

  当然,家居卖场也在部署线上渠道(比如居然之家的洞窝),实现线上引流与线下家居品牌代理商/经销商、卖场等产业链连接,贯穿消费者在线选品、到店体验、离店决策、到家服务等消费场景。但是,对于卖场业态来讲,家居交付与消费者线验割裂,导致转化链路过长。

  所以,即便家居卖场实现了线上线下整合,但面对顾客在综合电商线上消费的青睐、后服务市场上的抢客,卖场很难与大大小小的平台竞争。对后者来说,无论是综合电商平台(如京东),还是后服务平台(比如啄木鸟),在洞察需求、聚集资源、提高响应等,都是家居卖场无法比拟的。

  当众多平台开始进入家居、家装领域,这个市场迅速从蓝海转向红海,甚至内卷。既有综合平台即时消费的便利性,也有专业家装平台的服务体验性,还有作坊式装修队的低价优势。从这个角度看,家居卖场的困境就更加明显了。从某种程度讲,这也是房地产旧模式退场的一个缩影。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天安社区泰然四路66号泰然立城A座12-14楼


现在致电 1390518871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