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视讯作品解读 UIA-霍普杯2024二等奖「城市留白」深度解读来啦!
编辑:小编 日期:2025-08-14 21:00 / 人气:
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UIA-霍普杯2024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由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担任主席并拟定题目“空间重构——重建城市密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得竞赛二等奖作品《城市留白》的深度解读吧!
场地位于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樊家井地区,是一个陶瓷产业繁盛的城中村。在城市变迁中,有不同主体自发建造与协同创造,使这一地区形成当下的摸样(图1)。然而,现实环境的拥挤、消费主义盛行让樊家井从原先的工坊居住区变成了功能单一的市场。对此,我们希望重新引入居住与工坊,使其成为一个陶瓷产业下的混合社区。
我们提出了城市留白的概念,旨在规划中保留一块自留地,通过基础设施与城市结构的调整使其重新适宜居住并依然拥有自发性建造的潜力。
首先,通过与城市结构的融入,利用高差设置道路体系,形成垂直方向的叠合网络,并提供消防通道。接下来通过组团统一产权,使组团内房东与租客共同营造这一空间。串联起组团建筑内路径,重新梳理流线。通过叠合路网结构与内部路径系统,我们连接了外部开放空间与内部共享界面,改善生活空间环境。路径引申出“留白空间”,也就是未来可自发建造、可拓展的空间,使用者自发占领与规划这些空间(图2)。
这是一种共同演变式的更新策略。场所价值通过用户体验不断被重申,设计师的责任是保留和提升建筑将来在协同创造上的潜力。
居住,是人类生活最本质的行为,城市更新最需要注重的就是居住本身。商业、公共活动、教育、工作等等都在围绕着居住进行。而居住正是给城市空间带来活力与价值的根本来源。
密度,是当下城市更新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密度的定义有很多种,总平面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人口密度等等。在本方案中,由于场地原先就是一个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存在,所以方案没有对这些指标进行较多改变,而是通过重新定义密度与构建新的密度评价指标来指导设计。
拥挤的城中村在满足居住需求改善物理环境后可能会下降空间密度,但是通过更好的居住、创作空间与游览环境的组合,更丰富多元的功能混合来提高“体验密度”(图3)。
选择这个场地一方面因为这个场地的自发潜力与价值,另一方面则因为其现状存在的严重问题。
樊家井地区的出现与繁盛,本身就是居民自发建造与多重主体协同创造,不断更新演化形成的。从村庄的单层民房,到工坊入住后的改造,再到城市扩张后的扩建,再到政府支持下短期为了收获更多租金而占用所有空隙的加建。这里经过了村民、工匠、房东、店主、政府等不同主体参与的更新(图4)。
然而,因为仿古瓷产业的兴盛也让樊家井越来与成为一个大型的市场。曾经的工坊、商铺、住宅、社区服务混合社区正逐渐向功能单一化发展。而拥挤、缺少阳光的物理环境让居住的占比越来越少,一些家庭作坊也相继离开,目前的樊家井只是一个展示与销售型的集中场所(图5)。如果不进行更新思考,这个独特历史的场地可能会在消费主义盛行中逐渐丧失其文化原真性。
本次设计聚焦于场地的自发性更新这一现象,国内大多数历史城区或老旧城区都存在着自发性的更新。自发性更新是以自发性建造为主的老城区新陈代谢,居民基于自身需求,使用当地材料和技术自主建造的行为。
自发性建造反映了建筑地域性自发生成的内在规律,国内外关于自发性更新与建造的研究有很多,包括王澍、谢英俊在《朗读违章》中提到违章建筑是都市底层生命力的成就具型等等.
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方案中关注的自发性建造不止是装置或局部建构改造,而是包括社区组织、空间的自发占领、城市文化的自我建构等等方面的内容。
自发性建造是居民回应“生存”这一命题的最本能行为方式,是他们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体现,包含居住、生产等各个方面。
在现代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自发性建造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建造方式,能够精准匹配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形成与在地者良性循环的公共空间。这也是一种与士绅化相对抗,在拥抱市场规则下保留文化原真性的方式。
通过全面细致的调研对场地现状进行描绘,包括具体建筑、物理空间、行为流线、生活与商业分布等等内容,构建一个空间图鉴(图6)。
在确定了“留白”的思考后,接下来就是思考如何实现“留白”,就是如何保护樊家井这种自发的、繁盛的生长潜力,并激发内部参与者们继续自发建造与协同创造。总体来讲包括三个过程。
首先,叠加居住功能后,生活社区与城市结构的融入不再是现状城中村的状态,现状路网结构以陶瓷街的入口与城市相连,与城市环境较为割裂。而原有道路非常狭窄,以步行、电动车、人力车为主。
新的道路系统利用场地高差与北侧山体,从北往南延伸至各个建筑中,利用建筑中段与屋顶空间一同形成空中道路,作为生活社区与城市结构重新连接。新建道路既作为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也是消防车道(图7)。
接下来通过建立组团机制统一产权,使组团内房东与租客共同营造这一空间(图8):
2.由自治集体根据需求共同决定拆除与改造部分,结合建筑质量与可自发建造的潜力
最后,串联起组团建筑内路径,重新梳理流线。原有建筑各自独立,生产单位也较原子化。建立组团机制之后,打破部分建筑之间的分隔,串联起原有内部路径,在组团范围内利用那边路径形成更加便捷、共享的交通空间(图9)。
最终,每一组团的使用者们根据具体需要与上述导则,协同建筑师、政府等参与者完成具体空间的改造与更新(图10、11)。
留白不是物理空间的留空,而是因樊家井自发的、繁盛的生长形成过程而希望其保留这种潜力的保护。并利用居民等参与者们自发建造、协同创造的能力完成这一地区面对不同时代需求时的可迭代更新,从而延续包括场所记忆、文化历史在内的城市价值。最后,感谢董屹老师在我思考城市更新问题时的全程指导,并引用董老师对于此方案的评价进行总结:
“城市留白”保留的是在城市中难能可贵的自发产生的空间逻辑和城市生长的弹性和潜力,以“未完成”为完成工作的目标,使呈现的多样性成为时间轴上连续瞬间的时空切片。设计在原有的空间密度上继续叠加生活的密度,并为这种生活场景增加新的城市空间系统,但其完成的基础支撑架构只是故事线的梳理,故事本身还需要每一个参与和使用者各自来书写。希望这种“留白”的策略能够成为城市更新工具箱中的一种选择,使城市更新在更长的时空里具有动态发展和调整的可能。
董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